宽阔的道路相互连接,道路上的车辙清晰可辨…近日,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获悉,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洹河北岸发现一条大型东西向道路,洹河北岸路网格局开始出现“真迹”。
“道路系统一直是首都考古的重点。新发现为探索3000多年前商代晚期都城的总体布局、交通网络和功能分区提供了又一份关键材料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、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玉玲说。
据悉,新发现的这条大路呈东西走向,西低东高。挖掘长度为80米,两端延伸至挖掘区域之外。道路最宽处有14米,道路的北边缘已经全部露出,而南边缘则在挖掘区域之外,被现代建筑重叠。
“这条路是用鹅卵石铺成的,甚至还有破碎的陶器碎片和骨头。由于长期踩踏碾压,路面比较坚硬,上面有很多车辙印,非常清晰。”何玉玲介绍。
更重要的是,新发现的东西向大道,与此前在洹河北岸发现的一条东西向大道和一条南北向大道一起,形成了类似“街区”的布局。
“洹河北岸的两条东西向大道相距约500米,两条大道都与南北向大道有交叉。道路两旁是密集的建筑工地、坟墓和手工业作坊。”何玉玲说,“这样的‘块’,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殷墟商代都城的聚落结构、治理模式和手工业生产分工提供了突破口。”
作为中国第一个有甲骨文记载和考古发掘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,殷墟的布局一直是考古界关注的焦点。此前,对洹河南岸道路挖掘与布局的研究相对充分。2015年以来,考古人员不断加大对洹河北岸道路系统的勘探和发掘力度。
“到目前为止,我们在洹河北岸发现了由许多道路和道路交叉形成的‘块’组成的道路网,并取得了一些进展。但是洹河北岸的路网和王陵区的道路是不是连在一起的呢?路网的整体形式是怎样的?相关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。”何玉玲说。
据悉,相关部门正在制定这条道路的保护方案,将在全力保护的情况下展示这段道路,让公众感受殷商时期的繁华。